close

江陵端午祭(단오제) ~身為哈韓族必知

其實我很不想幫韓國人解釋這點,但是,我真的很討厭那些白目的人總是拿這些事來揶揄我,或是想要嗆我什麼的。(主要都是我那機車的哥哥才會幹這種事)

正確來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實際上是.只搶走我們的.「端午」兩個字而已。簡單來說,成功申請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是「江陵端午祭」,而非韓國的「端午節」。在韓國,端午「祭」和端午「節」是不同風俗和活動的。前者是宗教活動,後者是民俗節日其實說句玩笑話,端午祭就好像我們台灣的媽祖出巡一樣。

現在的韓國比較不重視去過端午節的活動,反而比較重視江陵的端午祭。畢竟近幾年的民族意識高漲下,也是有點排斥外來的東西。 

 

以下截自「扈貞煥/韓國的民俗與文化/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二版/P.89、242」

 

[江陵端午祭](단오제)

  從首爾坐火車到江陵要12個小時,坐巴士越過大關嶺也要10個小時左右,一九六一年大關嶺的鐵路才開通,所以在那之前都要越過險惡的山路,被野獸襲擊、迷路餓死或因大雪受困凍死的事件層出不窮,因此這裡的居民平時都以拜大關嶺山神或大關嶺城隍祈求平安,而江陵端午節就是從祭拜大關嶺山神或大關嶺城隍流傳至今。

  江陵端午祭從農曆四月五日的神酒謹釀開始,然後從農曆四月十五日迎接大關嶺山神和大關嶺城隍的祭儀到農曆五月七日送神的燒祭,曆時20餘天,這是全國第一大規模的鄉土神祭。另一個特色就是,這是以民眾為中心的端午祭典,但因為祭典規模龐大,所以需要官方的協助,也因此變成民官共同的祭典。

  江陵是古代東濊(西元前二~三世紀三韓時代江原道北方的部落國家,之後併入高句麗),根據文獻記錄,濊國在十月時會舉行一個稱為「舞天」的秋收感恩慶典,五月時則會相對的舉行祈禱穀物豐收的播種期的慶典,在朝鮮朝前稱文人南孝溫的《秋江集》中記載,「三、四、五月中擇日迎巫以祭山神 富者馬太載 貧者負載 陳於鬼席 吹笙鼓瑟連三日 酒飽然後下家 始缶人買賣 不祭則尺席不得與人」。

  根據許筠《惺所覆瓿藁》中的記載,江陵端午祭的祭拜對象是統一三國功臣的金庾信將軍,金庾信小的時候曾在溟州(現江陵)留學,學習武術,死後變成大關嶺山神,因為有求必應,所以每年五月都會舉行山神祭。大關嶺城隍則傳說是一位叫泛日(一名梵日)國師,泛日國師在壬辰倭亂時爬上大關嶺施展法術,江山河草木變成一兵一卒,讓倭軍不敢靠近,成為保護鄉土的功臣,傳說死後變成大關嶺城隍神,有趣的是,大關嶺國師城隍和大關嶺國師女城隍供奉在不同的城隍堂。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開始,每兩年開一次會,宣佈無形文化遺產名單,2005年聯合國宣佈第三批名單,一共四十三項,其中包括韓國申請的「江陵端午祭」,主神是大關嶺城隍爺,所以又稱為「江陵端午城隍祭」,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確定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傳和無形文化遺產」。

  「江陵端午祭」是南韓江陵市市民祈求豐收和安康,並舉行摔跤、盪鞦韆等遊戲的大型民俗活動。據南韓學者考證,端午祭的內容在《秋江集》就有表述,因此江陵端午祭的源由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

  據學者表示,韓國人在四十、五十年代時嚮往現代化,到六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時更加重視西方文化。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憂心民%文化將逐漸枯萎失傳,呼籲政府和民間為此共同努力,於是開始重視民俗文化的蒐集及研究,並將民族文化的遺產加以,維護。

  1960年南韓中央大學的任東權教授發現江陵市舉辦的端午祭活動規模最大,且很有特色,於是寫了調查報告,向韓國文化觀光部申請確認其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由於評委們對民俗文化缺乏瞭解,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討論,直到1967年這項提案才正式通過,成為南韓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其中包含了官奴假面舞、盪鞦韆、角力、農樂比賽大會、農謠高唱大會等許多民俗活動。

   傳說太祖王建建立高麗時,為討伐神劍而處於危機,此時出現了兩名僧人加以解救,從此就有祭祝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當年江陵地區會舉行盛大的端午祭以祭祝「大關嶺城隍」(대관령 성황),聲勢洛大到足以聚集數萬名群眾。

  後來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成了一種祈求村民平安的洞祭,且「江陵端午城隍祭」在1967年被訂為重要文化財第十三號,同時於2005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訂為人類口傳和無形文化遺產

  歷年的重要程序為:組織的年度祭團從四月十四日由江陵出發,十五時恭迎城隍至市中心並舉行祭祝。若從三月三十日製作神位牌開始算起,端午祭可以說是長達四十五日之久

  恭迎城隍的時候,從祭官到巫覡隊和農民一行有數百人的隨行行列,沿路吹奏巫樂、跳假面舞(面具舞),熱鬧非凡。

 

 

[韓國的端午節](단오절)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又叫戍衣、天中節、端陽、重午或戍衣日。這是從中國傳來的節慶。

  家家戶戶會準備許多用艾草做成車輪餅狀(수리취떡)的米糕,舉行「端午茶禮」。婦女煮菖蒲的水洗頭,據說端午節用此水洗頭髮頭髮會烏黑柔順有光澤,並且不易掉髮,此外還會削下菖蒲的根做成髮簪插在頭髮上,以祈求好運。

  端午節女孩子們的活動是「盪鞦韆」(그네뛰기),男孩子們則是玩「摔跤」(씨름),愉快地度過這天。

  自古以來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等,此種月、日都是相同單數的日子會被當作節日慶祝,其中五月五日是陽氣最強的日子,所以更被視為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這天為什麼又叫做「戍衣」(수리)呢?它的由來是因為這天所吃的車輪餅是用艾草做成,再用牛車車輪形狀的模子加壓,所以取「牛車」(수레)的韓文發音轉變而成戍衣;也有因為要用這樣壓模子製作過程的說法,所以貼上戍衣的名字;還有另一說:戍衣在韓國古語有高、上、神等的意義,而五月五日本身具有「神的日子」、「最高的神」的意思,所以才賦予「戍衣」這樣的名稱。

  另外,在古代中國還有一個迷信觀念。臨產的母親最擔心嬰兒恰巧誕生於端午節這天,會被認為嬰兒帶著妖氣,必是「惡物」,等到長得和門一般高的時候,就會把父母剋死。例如春秋戰國時代的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出生於五月五日,父親深感不祥,一心要將他遺棄,幸好由於他的母親愛子情深,私下偷偷地委託家僕把他扶養長大,直到成年後,母親才帶他來見他的父親,但是他父親仍然迷信,後來,孟嘗君想出一個辦法來,他對父親說:「如果五月五日真的不吉利,那也不要緊,只要把門加高些就行了。普通的人身長不過六尺,現在咱們把所有的門都加高一丈,我永遠也不會長得和門一般高的。」他父親聽了,覺得他說的有道理,也就不討厭他了。

  五月五日出生的小孩是不祥之物,這種迷信觀念也影響到韓國,認為在端午節這樣陽氣旺盛的日子,如果懷孕的話,小孩子將與父母相剋,甚至他們也忌諱在當天行房受孕。

 

 

PIAN:

其實很不想幫韓國人辯明,就這樣讓他們被罵吧... 反正他們總是很喜歡說全世界都是他們發明的

但是,每次上課都要聽老師解釋那些話是怎麼來的,就有點... 聽到有點煩= ="

可是,實際上去了解以後,也才會明白自己是多麼的白痴啊!就這麼隨波起舞,什麼都不知道就在那裡漫罵他國。

其實他們也只是搶走了「端午」兩個字而已... 再說,那個是宗教活動,跟我們的差很多

看一下內容和影片,就覺得好像跟我們的媽祖出巡一樣,還要搞那麼多天,只是我們的特別吵,還會製造空汙、音汙和垃圾。

 

至於之前那個李白是韓國人的報導,上禮拜駐台的韓國大使來我們學校演講,他就有解釋給我們聽。

那時他很緊張的打電話回韓國,韓國那裡又打電話到中國大使館那裡去,要他們快去查證。

結果才知道,原來是山西(還是江西啊)那裡的學生在網路上開得玩笑,然後那個報社什麼都沒有查證就登出來了。在那篇新聞中有提到說這看法是首爾大學的歷史系某教授(我忘了那名字)提出來的。

可是,他們去查證,首爾大學根本就沒有這位教授!XDDD 這個好笑~

其實不談這個,這根本就是很多記者最愛搞的手法了,每次都很誇大的報導那些事情後,也不事先查證,結果後來發現錯了,也不會說什麼自己錯了,頂多也只是在小角落裡打上勘誤表而已。

 

話說,今天早上我去維基那裡,想要把這些資料改上去,可是,真是麻煩~ 維基一直說什麼版權問題

我就算了... 麻煩的要命= ="

 

大家看看就好~ 錯字再跟我說,因為我是從書上打下來的(這也是我期末考範圍之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宋編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